饮食常识Manual
明博体育全面准确把握大食物饮食常识观科学内涵
明博体育明博体育明博体育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提出了大食物观。要全面准确理解大食物观,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保障食物供给层面,而要从人类发展、世界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更高维度和更广阔视野来思考。只有全面准确把握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才能树立正确的大食物观,这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乃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1996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并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中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基本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我国形成了符合国情的粮食安全观: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我国传统粮食安全观注重粮食供给数量,基于此,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很好地保障了粮食安全,实现了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大食物观顺应了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现阶段,我国已实现从“吃不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居民食物消费需求更加丰富多样。这必然要求食物供给既要装满“米袋子”,又要保障“肉盘子”“菜篮子”“奶箱子”“糖罐子”等,既要保数量,又要保多样、保质量。大食物观正是在此背景下不断形成的。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并将其作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2017年习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2022年习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大食物观是党中央粮食安全观念的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演进的体现,它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不仅关注数量安全而且关注质量安全,使我们从更广的维度把握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国家要强大、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而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最重要、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让老百姓能够吃饱饭、吃好饭。吃饭问题不仅事关人类生存明博体育,也历来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农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努力,依靠自身力量有效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从过去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得到了有力回答。 大食物观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出发点,让老百姓吃得更好、更健康。大食物观体现在百姓餐桌上,就是在保障口粮的基础上让食物品类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优化、品质更有保障。 从生命进化角度看,生物体的运转需要能量,食物的本质就是提供维持生物体运转的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谷物是食物,蔬菜和肉蛋奶也是食物,甚至微生物、合成物质都可以成为食物。实现食物安全应满足3个条件:一是有充足的供应,能够提供足够能量;二是有丰富的种类和合理的结构,能够满足各类能量需求;三是有合理的食用方式,能够被人体有效转化利用。 从古至今,人类获取食物就是为了获得身体必需的能量,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是不同的,利用和转化食物的水平也是不断变化的,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不断升级的。历史上,面对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食物压力,我国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核心、以结构多样和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特征的农业生产体系,人们注重食物的高效利用,讲究食物的加工、烹饪和进餐安排,保证食物能量的合理摄取。《黄帝内经》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平衡理念。 习强调,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大食物观体现了大历史观视野,反映的是人们对食物获取和利用的新变化。 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要向森林要食物,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要向草原要食物,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发展质量;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既然食物的本质作用是满足人体能量需要,那么从食物的获取、摄入、转化再到利用整个过程饮食常识,都属于大食物观的范畴。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食物供给,还要关注食物加工,以及食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和吸收。 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相互影响,自然界为人类提供所需食物,人类活动又反作用于自然环境。我们既要利用自然,更要保护自然,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去我们对农业资源的过度和不恰当利用,造成了耕地退化和污染、水资源超采,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严峻挑战,也影响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习指出,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其一,大食物观强调资源利用的合理性。这意味着要根据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类型、产业基础等资源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 其二,大食物观体现全方位利用国土资源的理念。我国国土资源广阔,资源类型丰富,保障食物安全既要向耕地要粮食,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又要向设施农业要产出,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 其三,大食物观强调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大食物观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更加注重生态保育,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出发,推动粮食生产体系从以高产目标主导向以绿色生态为主转变,依靠绿色技术缓解农业水土资源紧缺、降低农业环境污染压力,实现粮食绿色低碳生产。 其四,大食物观鼓励粮食减损和食物节约。“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保障食物安全,除了开源之外也要注重节流,减少粮食损失和食物浪费也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随着生产分工的细化,特别是全球分工的深化,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实现绝对的粮食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立足国内资源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没有给国际粮食市场增加负担,而且有效分担了全球粮食供给压力,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大食物观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不断拓展国内资源保障食物供给,这既是对中国人民负责,也是对全世界人民负责。未来,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明博体育、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进一步作出贡献。 需要强调的是,大食物观的重点还是粮食、基础仍是耕地、出路在于科技。“民非谷不食”,尽管居民食物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但粮食仍是居民食物的基础,不仅因为稻谷和小麦是重要的口粮作物,而且人类食用的许多动物性食品也是以谷物为饲料,因此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前提。“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好耕地。科技创新是落实大食物观的根本出路,不论是提升传统食物供给能力还是创新人造食品,都离不开科技支撑,推动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领域的应用,是平衡人类社会需要和有限自然资源的必要措施,也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由之路。